道德与文明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道德与文明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期刊周期:双月
复合影响因子:1.313
综合影响因子:0.805
官网:http://www.ddywm.net
主编:万俊人 杨义芹

  道德与文明最新期刊目录

从“单向控制”走向“人机共生”——人机关系模式的伦理反思————作者:李志祥;潘逸;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机关系从人—物关系向人—人关系转变,如何处理人类与智能机器的自主能力关系开始成为人机关系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价值对齐”思路建议将机器价值观与人类价值观对齐,确保人类在自主决策中的唯一主体地位;“强者为王”思路建议人类放弃决策权,将一切自主决策活动都交给能力更为突出的超级智能体。但是,人类价值的多元性和机器价值的顽固性,导致“价值对齐”只能成为部分人类控制论者的...

恢复古典的创制观

摘要:<正>[美]蒂莫西·卡斯珀著林志猛王旭等译内容介绍:本书细致入微地阐释了西塞罗的经典著作《论法律》,是研究古典自然法的力作。作者深入阐明,西塞罗的“自然”尤其关注人的自然,法律植根于自然,即基于灵魂的自然和明智者的理性。西塞罗兼取了希腊与罗马对法的理解:最好的法律既具有智慧的要素,又以政治和现实为依据,从而按人的自然本性做出恰当的分配,并激励人追求心智的完善。西塞罗看似倾向于廊下派,实...

反思与重构: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幸福之维————作者:刘艳玲;

摘要:马克思生态思想强调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共生、动态平衡,以此来实现人类的持久幸福。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追溯生态危机的根源至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场域,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观察与反思生态与幸福的关系,进而寻求符合生态正义和社会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政治实践模式。其通过变革人与人的关系来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建构,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马克思生态思想重构生态的幸福之维,超越...

不同文化模式下如何“做中国伦理学”————作者:李建华;

摘要:“做伦理学”的提出表明当代伦理学主体性的增强,意味着不再停留于分析、描述和证成现有理论,而是将伦理学视为一种行动方式或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状态。但是伦理学如何“做”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文化模式的选择就是其中之一。文化模式的选择不是好坏的抉择,而是适应性和适宜性的检验。目前主要有族文化、跨文化与超文化三种文化模式,分别对应着主体性伦理学、主体间性伦理学和去主体性伦理学,是单一推进还是交融互补与协调...

传承、创新与转化:中国现代伦理话语体系的历史建构————作者:王强;

摘要:话语不是符号的简单再现,尤其是对于实践科学的伦理学而言,伦理话语也不只是决定言语运用的表意系统,而是蕴含在民族伦理生活中活生生的话语实践。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为框架,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支点,探索中国现代伦理话语体系的历史建构。这表现为,其一,近代以降以“天道”为大(德)的传统天下伦理逐渐解体,作为历史大传统的“大德”话语通过五四运动、民族国家独立的革命实践,以“爱国主义”伦理话语得以传承...

做伦理学:《哪吒2》与“反抗”的迷思————作者:张曦;

摘要:“反抗性”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基调和主题。哪吒对自身和世界充满血气的反抗、申公豹对优绩游戏的反抗、人—妖联盟对玉虚帝国失败治理的反抗,构成了电影刻画“反抗性”的三个面向。我们时代的梦想与希望、爱恨与困惑,也在这三个维度的反抗中得到表达。以哲学伦理学的方式反思这部引起全球数亿人情感共鸣的电影,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自身命运和时代命运的理解

“集体”的新生——从具体的集体主义看《哪吒2》中的集体————作者:赵金刚;

摘要: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集体主义叙事中,特别展现了陈塘关这一以“具体的集体主义”为特征的集体。从主角塑造的角度来看,影片强调集体对哪吒的塑造及其对集体的责任,与西方强调个人权利的叙事形成鲜明对比。“具体的集体主义”融合了儒家伦理的优秀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其具体性:一方面体现在人的具体性中,即人通过其特定的伦理关系与实践活动,从而在集体中保持具体性;另一方面体现在价值的具体性中,即...

美好生活的伦理语义及其实践逻辑————作者:单杰;

摘要:解读美好生活的伦理语义,有助于澄清、分析和规范美好生活在语言和实践中的意义与应用。美好生活既是对客观生活状态的事实判断,亦是基于人类价值取向的核心诉求,承载着社会伦理道德的规制与人文慰藉功能,映射出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以及技术间多元关联、历史积淀与向往追求的深度融合。阐释美好生活的伦理语义,需运用辩证思维,严谨剖析物质与精神、个体与整体、历史与当代三重维度间的复杂伦理关系,并在中西文化语境的共殊...

朱子心统性情说与性善论的完成————作者:吴飞;

摘要:人性论是中西伦理学的基础问题。性善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性论的主流,其关键在于朱子心统性情说的提出。孟子的简单性善论未能深究性情关系,荀子和庄子更深入的哲学讨论对性与情的一致性提出疑问。汉宋之间的人性论针对性情之辨提出了阴阳方案、体用方案、善恶方案三种解决方式。朱子吸收了这三种方案的成果,但加入了“心”的概念作为道德主体。性是混沦天道自然,情是局部自然本能,善恶与否在于心的选择与决定。这是朱子哲学的出...

朱子哲学中的智德与道德动力问题————作者:李健芸;

摘要:在朱子哲学中,智德以及由智德主导的是非之知对于道德行动而言具有动力意义。作为性之四德之一的智德的发显,是非之知所实行的是非判断活动实则是基于对心灵自身本有的道德法则的自觉。进而,作为是非之知之根据的智德,相较于其它三德而言,更凸显性理作为法则所具有的不可更易、截然分明的确定性,以及在主导心灵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方向性。正是智德的法则义和定向义为其它三德所引发的相应行动提供准则。最后,智德在心灵活动中...

康德敬重学说之重构————作者:詹世友;

摘要:康德的敬重学说在其道德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其前期思想中,康德明确提到敬重就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对因之而来的人格中的人性的敬重,是唯一的道德情感。但在《道德形而上学》中,他却列举了四个对一般义务概念的易感性之感性论先行概念,即道德情感、良知、人类之爱和敬重(特指自重),故其前后观点需要协调;同时,他把敬重扩展到德性义务和德性理论之中时,却是把这二者融合在一起论述的,故有些原则问题隐而不彰。所以...

存在基于欲望的理由吗————作者:孙逸凡;

摘要:人们通常认为,渴望、赞成和关切等一般被统称为“欲望”的心理状态解释了我们的一部分规范性理由。然而,一些当代学者却认为这类基于欲望的理由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当代学者之所以认为不存在这类理由,是因为他们把“欲望解释理由”理解为一个一阶的规范性主张。一旦我们把“欲望解释理由”理解为一个二阶的元伦理学主张,我们就可以为这类理由的存在找到合理的依据,并很好地回应相关的反对意见。因此,在理由和欲望的关系这一问题...

论情感的政治意义与伦理地位——基于亚当·斯密对契约论的批判的考察————作者:李育书;

摘要:斯密批判了契约论的历史缺陷与理性的脆弱性,并提出了政府起源的“效用”原则和“权能”原则,进而论证了人们从社会进入国家的必然过程。契约论批判虽早已有之,但斯密的批判所依据的情感学说具有重要意义。斯密的情感学说虽从个体出发,却包含了对理性个体之独立地位的批评和国家所具有的情感地位的论证,他批判了政治理性的抽象性,批判了契约论国家学说在情感维度上的欠缺,进一步揭示了国家作为复杂共同体的情感维度与社会基础...

价值的适合态度分析与错误种类的理由问题——布伦塔诺式的取消主义方案————作者:郑明哲;

摘要:错误种类的理由问题对于价值的适合态度分析提出了挑战:我们有理由面向对象持有赞成或反对态度,但对象却并不因此是好的或坏的。一种布伦塔诺式的取消主义可以有效地回应这个挑战。对于情感态度,不存在错误种类的理由,那些看似错误种类的理由实际上是关于情感态度的二阶理由;对于意志态度,所谓错误种类的理由等同于工具性的意志态度的理由。后者实质上不构成真实的意图或者说取消了意图,它至多是关于意志态度的二阶理由,因此...

晚清民初家训家书中的家国情怀————作者:牛绍娜;

摘要:晚清民初家训家书中的家国情怀,是在文化根脉的赓续、时代境遇的触发、中西思想交融的催化等多重历史背景下建构的伦理精神体系,具体表现为以国民责任勇担救国重任,以自强立身砥砺报国之志,以两性并进共纾危亡时艰,以职守精诚恪尽兴邦之责等。这种家国情怀虽是对晚清民初危机时局的折射,但也起到了唤起国人全新的爱国主义意识的觉醒,推动“新民”理想人格的养成,促进民主平等家庭伦理关系的形成,助力职业道德冲破束缚发展的...

论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德性概念————作者:王天;

摘要: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关系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话题,但各派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往往集中于形而上学,而对二者的伦理学分析较少。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体系是否如形而上学那样具有极大的差异,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他们的伦理学均旨在克服激情等情感性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实现自由和幸福,其中德性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德性作为一个枢纽性的概念不仅在二者的伦理学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而且是我们对比二者伦理学...

西方伦理学简史

摘要:<正>[英]特伦斯·埃尔文著刘玮译内容介绍:本书概览了西方伦理学2500余年的发展,全面讨论了古代幸福论伦理学、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现代早期的自然法伦理学、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争论、功利主义、康德伦理学,以及当代的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最新发展。作者强调西方伦理思想的连续性,很多看似是现代甚至当代的伦理学问题在古希腊和中世纪已有深入的讨论,不同时代的伦理学家对于幸福、德性、美好生...

数智时代人的存在方式的伦理反思——基于角色伦理的视角————作者:马超;

摘要:数智时代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人的角色定位也随之调整与转变。角色伦理以人的身份角色为逻辑前提,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本论域,以人的道德建构为价值取向,是审思数智时代人的存在方式的重要维度。从角色伦理来看,数智时代人的身份的多重性特征与角色的新定位,要求人在协调平衡自身自主性与依赖性中重构其社会角色;数智时代人际关系的拓展与人机关系的变化,要求人在把握数智技术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加剧与缓解中优化其社会...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尊严的伦理审思————作者:孙旭;

摘要:劳动是人的生命尊严和人格尊严获得的根本进路。在前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通过辛勤劳动进行价值创造,确证自身价值、能力及存在意义。然而,在一个由人工智能构造的现代社会中,尽管各类人工智能机器以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和“逆分工”能力供养着现代人,但却使现代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角色从原先的主导者逐渐变成旁观者、剩余者,丧失了对劳动解放、人的解放和美的精神追求,进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适应人工智能“座架”要求的无差...

新兴信息技术下的道德相对主义及其应对————作者:贾雪丽;

摘要: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持久的话题。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道德相对主义呈现出非理性、去中心化、极端化、虚伪化和碎片化等理论表征,其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价值观冲突引发的主流价值观共识边缘化,价值观混乱带来的主流价值观导向作用弱化,市场逻辑渗透引发的价值观虚无等。因此,深刻分析和把握技术表象下道德相对主义的诸多局限,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发挥其凝聚力和引领力具...

  道德与文明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道德与文明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