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国文学最新期刊目录
英国华人文学刊物《聚言集》的典型特征与文史价值————作者:肖淳端;
摘要:《聚言集》是一份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英国华人双语文学杂志,自1995年创刊至2004年停刊。该刊主题涉猎广泛、体裁多样,且作者群体构成多元化。本文通过对《聚言集》作品的作者身份、题材选择及审美内涵的全面考察,旨在揭示其典型特征与文史价值。研究表明,《聚言集》以多元性、史料性、先锋性和族裔性为典型特征。作者的身份背景、创作语言及离散境遇赋予了该刊物独特的文学风格和重要的文学史地位。《聚言集》...
从“未言说”走向“言说”:厄德里克作品的沉默与景观互现————作者:梁心怡;
摘要:沉默与景观的交融成为后殖民批评的核心议题。路易斯·厄德里克以精湛的景观叙事技巧,深刻剖析了沉默的多维内涵。本文首先聚焦于本土裔作家如何利用景观叙事和沉默策略肩负文化传承与反思使命。随后,分析转向厄德里克如何在作品中运用隐喻性语言,在“言说”与“沉默”间构建平衡。这一探讨揭示了自然景观、神圣景观和身体景观中那些“不可言喻”、“不可知”和“不可名状”层面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话语结构及修辞策略。最终,本文...
《特别响,非常近》中“坠落的人”图像解读————作者:韩若飞;
摘要:美国犹太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厄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以丰富的视觉语言探索了“9·11”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本文围绕小说中极具象征性的“坠落的人”图像展开论述。该图像由真实摄影照片修改而成,嵌入小说的不同位置,凭借直观力量具象化再现心理创伤。在对图像的叙述与想象中,小说进一步实现了创伤的象征性超越。同时,读者因翻看图像介入柏格森意义上他者的“绵延”,走向对创伤的移情。本文从“坠落的人”图像出发,...
论《立体几何》和《追日》中的死亡书写————作者:冯昱旻;
摘要:当代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钟情于死亡主题的书写。本文借用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提出的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中立性理论,剖析他的小说《立体几何》和《追日》中的死亡事件,这些骇人的事件使得异化的夫妻关系彻底破裂,从而揭示出麦克尤恩对现代英国家庭中婚姻危机的审视和反思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动物转向————作者:杨宗良;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动物研究迅猛发展,呈现出“动物转向”的趋势,并逐渐形成“动物研究”这一独立的批评范式。动物研究先后历经了内外两个层面的转向:外部转向指的是由哲学领域的动物研究拓展到文学领域,以及生态批评领域由人与自然具体到人与动物的关系研究;内部转向则体现在动物研究的对象由实体动物到修辞性动物,主题从伦理批判到文化再现批评的转向。这些转向体现了动物研究从强调动物之于人的价值...
第三世界后殖民现实主义小说的民族想象——以牙买加作家郑锦辉为例————作者:胡宝平;
摘要:以爱德华·萨义德和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批评现实主义小说,指其想象同质、同化的民族共同体。牙买加作家郑锦辉这样的第三世界后殖民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显示出不同于萨义德和巴巴理论中的民族想象形式。郑锦辉的短篇小说围绕加勒比地区特别而有典型性的“亲历”空间—华人杂货店,探讨独立后牙买加新的克里奥尔民族想象,该想象以去中心、去殖民为基础,目标是受压迫受剥削民族团结互信、彼此依赖、有限混杂而并不...
《晚年样式集》中的历史记忆与希望书写————作者:陈世华;徐诗云;
摘要:大江健三郎《晚年样式集》刻画了“3·11”东日本大地震与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后,老作家长江古义人的家庭生活。小说运用复调叙事,以家庭边缘人物书写揭开了“3·11”后普通市民的历史记忆,暗示了隐藏于日本社会的家庭危机与社会危机;以互文手法展现政治右倾化趋势加剧的社会现状中,小说人物对现实危机的担忧与社会民主的呼求;借人物的反思之态和与历史、死者的对话,反映出大江对历史问题的反思与忏悔,体现出救赎心理与...
情感与伦理:当代英美分析美学与列维纳斯他者理论比较研究————作者:边文君;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降,西方文论迎来伦理转向,其中英美分析美学和法国以列维纳斯为代表的他者理论共同聚焦情感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在分析美学界关于伦理批评的讨论中,一些学者认为,文学能够为读者提供独特视角去体察、感受他人的处境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认同,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怀他者。而基于列维纳斯理论所建立起的伦理批评则提倡一种以情动性/感受性为基础的伦理关系,通过保留人物情感的不可知性,来实现对他者的伦理...
重写美国文学思想史的独特范式与中国视角——评五卷本《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研究》————作者:陈靓;
摘要:<正>文学思想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文学自身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下的理论呈现。它不仅反映了文学家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政治、道德和宗教等方面的洞察和思考,也从现实层面观照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意识倾向。作为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文学思想史的书写一直是学界研究的关注重点,其中不乏沃侬·路易·帕灵顿(Vernon Louis Parrington)的《美国思想史》(M...
保罗·奥斯特《日落公园》中次贷危机下的共通体书写————作者:鲜于静;郭棲庆;
摘要:在小说《日落公园》中,保罗·奥斯特以现实主义的笔调再现了美国在9·11事件后次贷危机下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城市边缘人物们在纽约布鲁克林区日落公园建构的共通体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呈现出共通和共在的图景,体现了法国思想家南希“无用共通体”思想中的独体和他异、外展和暴露、分享和沟通等理念。通过书写纽约大都市共通体的建构及其未完成性,作家沉痛反思了次贷危机中城市断裂的群体以及个体生存危机,展现了他们对...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中的去殖民性地质推想————作者:齐佳敏;
摘要:去殖民性是少数族裔推想小说作家的核心书写策略。美国非裔作家N.K.杰米辛在地质推想小说系列“破碎的星球”三部曲中,以构建去殖民性权力矩阵的推想书写来挑战殖民性认知。三部曲立足于非裔文学文化传统,在生命突变的想象中重构被剥削对象的本体论,在异灵地带中建立尺度间思维,揭示出地球和种族问题之间的隐秘关联。该写作策略从本体论和认知论两个层面展开对地球和奴隶的去殖民性地质推想,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殖民性认知桎梏...
从城市荒原到财富进阶: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经济脉络及其文化表征————作者:秦轩;
摘要: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经济叙事是凸现犹太人审时度势、胆大心细和精明机敏等商业思维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思其民族禀性及历史变迁如何与当代美国资本主义文化相互契合的主要参照。诸多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经典作品呈现出“求生存”、“求发展”和“求创新”的经济脉络及追根溯源和文明互鉴的文化表征。其中美国物质文化、扩张文化与犹太传统文化的汇聚见证了犹太人如何从城市荒原走向财富进阶。他们在反抗与屈服的挣扎中缓解经济困境及身...
预谋与背叛:论麦克尤恩《我这样的机器》中的情感编码与逻辑冲突————作者:肖润;陈琦;
摘要: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作品《我这样的机器》中,打破了传统的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二元对立框架,深入讨论了“人造生命”如何介入并参与人类生活,以及其个体情感与人类情感之间如何相互融合构建的问题,进而折射出人类所具有的负面情感倾向。小说不仅揭示了后人类时代人机情感互通所面临的复杂困境,还深刻剖析了个体情感退化对于消解人机共生界限以及改变整体情感结构的可能性。在“数字革命”这一宏大背景下,作品所探讨的乌...
推想小说的世界性与未来性————作者:王宁;
摘要:在当今变化的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及条件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推想小说的异军突起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个特点。实际上,作为一种跨界文类,推想小说主要是通过推理和想象故事情节并用流畅的文学语言写出。因而推想小说作为一种跨国界和跨时代的文学作品类别,其特征表现在它致力于反映现实生活中没有或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它着力描写的故事是指向未来的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推想小说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之后文学...
消费文化中的主体性危机——马丁·艾米斯《金钱——绝命书》身体叙事研究————作者:张敏;
摘要:身体不仅具有生物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它是自我身份的可见载体,是构建主体性的重要因素。在《金钱——绝命书》中,马丁·艾米斯将身体作为核心叙事动力,呈现了身体客体化、暴力化与疾病化三种叙事模式。这些极端化的身体叙事相互交织,揭示了后现代消费社会文化语境下人类主体性的消解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基于此,艾米斯希冀引导读者反思自我在消费社会中的定位,重新审视身体与身份的关系,探索主体性重构的可能性,最终寻求...
《裂痕河》:“反—历史”书写与安的列斯身份构建————作者:陶沙;高方;
摘要:法国作家爱德华·格里桑的小说处女作《裂痕河》描写了马提尼克的革命运动,常被认为具有政治色彩。在反殖民、求独立的介入主题之下,文本通过克里奥尔化的叙事语言追寻安的列斯群岛的苦难历史,解构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形成一种自我发现、自我揭露的“反—历史”书写。作为作家后续小说的“元文本”,《裂痕河》批判性继承了当代法语文学先驱艾梅·塞泽尔的“黑人性”观念,开启关于安的列斯文化身份的思考,衍生出“安的列斯性...
《奥麦罗斯》中的记忆书写与世界主义理想————作者:李晨龙;
摘要:世界主义、记忆是探讨德里克·沃尔科特基于身份、经历和思想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奥麦罗斯》主题的重要视角。诗人不仅关注到加勒比的“失忆症”,还从去殖民性揭示了殖民者的资源掠夺、大屠杀,殖民者阐释记忆的霸权,殖民地人民对现代性的盲目崇拜是失忆的原因。为了唤起消逝的记忆,他以梦境归乡的文学形式再现返回非洲运动,提出同幸存者对话、沉浸式艺术、宗教这三种重访过去的路径。最终,他将记忆视为“联结的纽带”,从伦理道...
将东非作为方法——论古尔纳《海边》中的流散书写————作者:刘欣冉;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小说《海边》从两位东非流散者的回忆视角出发,讲述其离开桑给巴尔的痛苦过程,并通过故事讲述化解了家族仇恨。本文通过印度洋季风贸易、世界主义及水域身份认同等概念,探讨《海边》如何围绕东非的具体语境构建历史意识,从东非流散史中探询当代流散的前因后果,发掘前现代流散经验给当代流散者的启示,从而找寻重建身份认同的可能。古尔纳的流散写作跳出了后殖民叙事框架,真正实现了将东非作为方法
“神话现实主义”——论布朗肖《至高者》中隐匿的俄瑞斯忒斯神话叙事————作者:陈威;
摘要:布朗肖的长篇小说《至高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恰恰相反,它正是对现实的迫切回应。题目“至高者”源于荷尔德林对品达诗歌进行评论的散文残篇。以它为扭结,布朗肖浓缩了四十年代很多至关重要的思想与政治事件。小说所包含的与俄瑞斯忒斯悲剧同构的神话叙事是打开这一复杂文本的关键。它通过对代表西方起源性暴力的家庭悲剧进行差异性叙写,动摇了当时主流的、科耶夫化的黑格尔现代国家理论和法哲学的基础,从而隐晦地证明在正义的意...
灾难性历史的凝结之物——论塞巴尔德作品中的“盐”隐喻————作者:李雯;
摘要:当代德语作家温弗里德·塞巴尔德常常以“盐”作为构建文学文本的基础元素,他无意于赞颂盐的经济价值及其对现代文明的推动作用,而是将盐的衍生物与灾难性历史紧紧勾连。首先,塞巴尔德的“盐柱”与本雅明的“历史天使”均保持着“面朝过去,背对未来”的独特姿态,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来对抗记忆丧失、铭刻灾难性历史的希冀由此可见一斑。其次,“盐场”与温泉疗养胜地表面上构建了理想社会的宏伟蓝图,实际仍是独裁政权强化监视、奴...
当代外国文学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审稿周期在外国语言文学的专业核心刊物中已经算很短的了,因此对硕博生较为友好。投稿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会收到外审和修改意见,修改后如有机会录用,三至四个月左右就能收到审校邮件。如拒稿则无后续通知。
2024-10-31 11:29 -
奔跑的辣椒酱
2022年3月投稿,博士生独作,无课题基金项目,邮箱投稿。至今没有任何回复……
2024-07-15 09:36 -
Yangming_ak
投稿两个月左右收到修改意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杳无音讯,半年后打电话去,经常打不通,偶尔一次联系上了确认退稿。浪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不通知太扎心了。
2024-04-23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