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代谢组和转录组的大豆CMS花粉败育机制研究————作者:王雅楠;王大刚;李杰坤;吴倩;胡国玉;黄志平;
摘要: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策略之一,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nuclear Male Sterility,CMS)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阐明大豆CMS发生的分子机制,利用大豆CMS系W931A及其保持系W931B的单核小孢子(Uninucleate Microspore,UM)和二胞花粉期(Binucleate Pollen,BP)花蕾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并与转...
大豆高光效育种的遗传基础及源库均衡与产量相关分析研究——我50年大豆育种科学生涯(第三部分)————作者:杜维广;
摘要:在本人50年的大豆育种科研生涯中,从1997年起,运用作物生理学与遗传学研究方法,围绕大豆高光效育种的遗传基础及“源”“库”均衡与产量关联性等领域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光合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且该性状具有相对遗传稳定性,其遗传模式属于数量性状遗传,主要受细胞核控制,同时受叶绿体基因组影响。具体而言,大豆F2代光合速率的广义遗传力为43%~61%,F3 美国大豆高产记录剖析及中国大豆单产提升途径探索————作者:夏灵石;武婷婷;袁珊;曹东;秦超;蒋炳军;孙石;武小霞;韩天富;王培国; 摘要:美国大豆种植历史虽然不长,但其生产水平始终位居世界前列。通过充分挖掘良种、良技、良机与良态的总和优势,美国构建了一套系统化、高效率的现代大豆生产体系。该体系集成了品种遗传潜力开发、土壤生态改良、精准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气象灾害应对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了大豆生产的全方位优化。本文通过剖析Kip Cullers、Randy Dowdy与Alex Harrell等高产纪录创造者的种植实践,归纳... 大豆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响应EXP基因鉴定及GmEXLB2克隆和诱导表达分析————作者:郑荣繁;于本帅;王丽丽;徐冉;王玉斌; 摘要: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油兼用经济作物,其产量常受到干旱和高盐等非生物胁迫的严重影响。扩展蛋白(expansin,EXP)是一类在植物中发挥重要功能的蛋白质,能够引起植物细胞壁松弛。这类蛋白通过对植物细胞壁的调控,在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挖掘大豆中同时响应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EXPs,基于前期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处理的转录组数据,利用韦恩图、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基因克隆方法对EXPs基因... 大豆耐盐碱机制及育种策略研究进展————作者:陈鹤源;白钱岳;胡尚宏;刘子健;孙佳阳;盖婧文;张卓;魏健; 摘要:我国盐碱土的总面积大约为 9.15×107 hm2,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4.88%。由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以及土壤盐碱化趋势的加剧,盐碱土地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关键。针对大豆耐盐碱性的研究,在于深入解析大豆在盐碱土壤中生长的生理机制和遗传特性,并探索有效的改良策略。当前耐盐碱大豆育种技术体系以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双轨并进为核心策略,旨在创制适应盐碱生境的优质... 种子根瘤菌包衣对黑龙江省大豆生长及结瘤的影响————作者:刘国辉;孙志玲;蔡姗姗;孙磊;高中超;李玉梅;董彦明;王伟;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作为典型的大豆商品粮基地和出口基地,在我国大豆产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大豆约70%的氮素源于共生固氮,接种根瘤菌及合理施肥,能增强大豆根瘤固氮能力,提高产量,培肥地力。为探究大豆种子根瘤菌包衣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效果,在三江平原区、松嫩平原北部、松嫩平原西部、松嫩平原中部、松嫩平原南部和丘陵半山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和根瘤菌包衣2个处理,调查分析73户农户大豆产量及大... 大豆ms1轮回选择群体基因型一步法鉴定分子标记开发与验证————作者:焦馨悦;王铭钰;王孟磊;韩忠旭;林春晶;关哲允;张井勇;张春宝; 摘要:基于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1的轮回选择群体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大豆育种,然而因从该群体中选择的可育优异单株存在MS1ms1杂合基因型,后代会出现育性分离,为进一步进行优异品系选育带来不便。为实现ms1轮回选择群体单株当代基因型快速精准鉴定,且尽早确定结荚稀少的植株是否为ms1ms1纯合不育基因型,以大豆ms1轮回选择群体后代不同基因型分离单株为材料,根据大豆ms1基因大片段缺失区域,设计用于扩增ms1... 大豆分枝数QTL定位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者:黄鑫雅;陈洁敏;孔令平;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大豆分枝数是决定其株型结构和产量潜力的重要因素,受外界光信号、内部基因调控、激素信号等多种因素的协同影响,是一种复杂的数量性状。因此,挖掘大豆分枝数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并解析基因对大豆分枝数的调控机制,不仅可以加深对大豆分枝发育的基础理论认识,更有利于为培育理想株型品种、提高大豆产量提供遗传资源和理论支持。本文对...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及其在食药领域应用进展————作者:肖骏;叶双双;陈志飞;李京芳;柴燃;常世敏; 摘要: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 SPI)由于其良好的功能特性被广泛作为载体原料使用。然而,使用SPI制备的载体存在包封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研究者可通过修饰调控SPI结构优化其功能特性;针对特定需求及目标特性,采用不同改性策略定向修饰SPI,以构建具有差异化包封能力的多样化载体。常见的以SPI为原料制备的载体包括微胶囊、Pickering乳液和微凝胶,它们能够有效保护活性物... 大豆GmNF-YB2基因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及蛋白互作分析————作者:姜海英;陈炯辛;滕迁莹;崔明元;王锋;陈香香;孟令媛;翟莹; 摘要:核因子(Nuclear Factor-Y,NF-Y)是一类能够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转录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为探究GmNF-YB2在大豆应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从大豆中克隆GmNF-YB2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对GmNF-YB2的表达量进行检测,通过酵母双杂交方法分析GmNF-YB2蛋白与GmNF-YC6蛋白和Gm... 密度对高产大豆品种辽豆32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作者:张立军;张丽;孙旭刚;王昌陵;李盛有;王文斌;曹永强; 摘要:为明确高产大豆品种辽豆32最适种植密度,本研究在大田生产模式下设置16.5万、22.5万、28.5万、34.5万和40.5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在生育进程、形态、干物质积累、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产量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和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开花和成熟时间有所延迟,16.5万株·hm-2处理生育期最短... 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生态优势评价————作者:韩凌;唐晓东;王金生;吴俊江;王家军;张瑞萍;马力;周野;季妮娜; 摘要:为准确评价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中不同配置组合的生态优越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黑农63和黑农311为材料,利用株高差构建5种高矮秆配置模式,以不同配置区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容重作为生态指标,采用GGE双标图模型分析方法对不同高秆和矮秆配置进行生态优越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双品种混合种植模式,无论高秆还是矮秆品种如何搭配叶面积指数均高于高秆和矮秆单种模式。其中,1... 盐胁迫下国内外333份大豆种质资源的种子萌发特性及耐盐性评价————作者:杜若楠;张睿;唐晓东;金慧;杨学;高嫱;周春薇;常单娜; 摘要:为筛选适宜黑龙江省种植的耐盐大豆种质资源,以来自24个国家的333份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首先随机选取66份材料进行梯度盐胁迫(0,60,90,120和150 mmol·L-1NaCl),然后在大豆萌发期以筛选确定的最适NaCl浓度对333种大豆种子进行萌发期耐盐试验,测定其发芽势、发芽率、苗高、根长和总重等指标,计算其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和相对鲜重,并采...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品牌农业对龙江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与路径研究————作者:杨辉;李明键;林佳;丁雨萱; 摘要:本研究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于“黑土优品”品牌建设,旨在借助品牌农业的效能,推动龙江大豆产业达成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研究发现,大豆作为“黑土优品”的关键代表,虽其市场需求呈现持续稳健增长的态势,但也面临着行业内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本研究提出,大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以坚实的品牌建设为基石,涵盖强化品牌意识、科学谋划品牌... 大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GmHATs克隆及逆境表达分析————作者:王裕东;何敬宇;李振洲;程志远; 摘要:大豆HATs基因编码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HAT)与组蛋白去乙酰酶共同维持大豆染色质的乙酰化动态修饰过程。为解析大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HAT在抵抗低磷低温胁迫中的功能,本研究以东农50为材料,克隆大豆乙酰转移酶基因GmHATa和GmHATb,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并检测低温低磷胁迫下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GmHATa基因cDNA片...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及其在食药领域应用进展————作者:肖骏;叶双双;陈志飞;李京芳;柴燃;常世敏; 摘要:大豆分离蛋白(SoyProteinIsolate,SPI)由于其良好的功能特性被广泛作为载体原料使用。然而,使用SPI 制备的载体存在包封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人们通过改性SPI改变其结构来进一步提高功能特性,且不同改性方法针对不同需求和功能特性对SPI进行修饰,形成具有较强包封能力的不同形式载体。常见的以SPI为原料制备的载体包括微胶囊、Pickering乳液和微凝胶,它们能够有效保护活性物质,... 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生态优势评价————作者:韩凌;唐晓东;王金生;吴俊江;王家军;张瑞萍;马力;周野;季妮娜; 摘要:为了准确评价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不同配置组合的生态优越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黑农63和黑农311为材料,利用株高差构建5种高矮秆配置模式,以不同配置区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容重作为生态指标,采用GGE双标图模型分析方法对不同高秆和矮秆配置进行生态优越性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双品种混合种植模式,无论高秆还是矮秆品种如何搭配叶面积指数均高于高秆和矮秆单种模式。其中,... 大豆及其制品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钝化、功能及利用途径————作者:曹展鹏;邢靖琳;杨楚君;付金东;吴丽; 摘要: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大豆中存在的一类抗营养因子,能够与胰蛋白酶特异性结合,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致使胰蛋白酶活性降低甚至丧失,这一过程干扰了蛋白质的正常消化与吸收,进而削弱了大豆作为优质蛋白来源的营养价值。因此,采用适宜的加热或发酵工艺抑制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对于提升大豆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发现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在临床营养学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对其进行回收...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作者:齐新捧;于洋;张奇;张晟瑞;傅军;武婷婷;韩天富;谢华; 摘要: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是智慧育种的关键技术。随着大豆基因型和表型数据的积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大豆育种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综述介绍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主要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总结了已发表的大豆育种芯片和大豆育种数据库资源,并详细阐述了大豆全基因组选择应用的研究现状,包括基于不同群体和标记类型对大豆重要农艺性状如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抗病等相关性状的预测。本研究将助力大豆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工作的... 大豆品种耐盐碱性评价及农艺措施对耐盐碱生理指标的影响————作者:李远明;宋鑫玲;曹洪勋;刘燕; 摘要:为评价不同大豆品种的耐盐碱性并探索农艺措施对盐碱地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大豆品种,优化农艺措施,2023年以9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在成熟期测定植株农艺性状、品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评价不同大豆品种的耐盐碱性。2024年以黑农531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农艺性状对盐碱地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CK,常规栽培(三垄栽培+常规施肥);T1,... 大豆科学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