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材料工程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CAJSTEICSCD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期刊周期: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2.213
综合影响因子:1.397
官网:https://jme.biam.ac.cn
主编:戴圣龙
平均出版时滞:357.6132

  材料工程最新期刊目录

功率对脉冲直流磁控溅射制备Si-DLC薄膜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作者:王少辉;柴利强;胡勇;王鹏;李勇;

摘要:采用脉冲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W18Cr4V钢块和硅片上沉积硅掺杂类金刚石薄膜(Si-DLC),系统研究不同溅射功率对Si掺杂DLC薄膜显微组织,力学特征及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不同Si-DLC薄膜室温摩擦过程中的摩擦行为和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硅靶溅射功率,可以调控DLC薄膜中Si元素含量,从而改变薄膜中的碳键结构。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薄膜表面粗糙...

热处理温度对TA15钛合金室温拉伸性能二次波动行为的影响————作者:张明达;杨杰;张旺峰;邓雨亭;周毅;黄浩;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研究TA15钛合金在不同温度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和室温拉伸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对TA15钛合金在850~900℃和950℃以上温度热处理后出现两次室温拉伸强度波动现象进行详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热处理温度升高,TA15钛合金先后呈现等轴α相+片层状次生α相和β相→等轴α相+片层状次生α相和β相(新生α相和β相)→粗...

Zr掺杂对Y2O3/金刚石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作者:操淑琴;黄亚博;陈良贤;刘金龙;魏俊俊;李成明;

摘要:元素掺杂可以改变基体材料的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利用磁控溅射法在单晶硅和多晶CVD金刚石上分别制备未掺杂及Zr掺杂Y2O3薄膜,研究Zr掺杂氧化钇(Y2O3)增透薄膜的组成、结构及性能。掠入射X射线(GI-XRD)测试结果表明,未掺杂的Y2O3薄膜呈现立方(222...

核级Cr-Ni-P钎膏特性及其不锈钢钎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作者:丁怀博;陈嘉诚;蔡权;李嘉辉;杨卫岐;林金城;李昊岳;

摘要:随着第四代核反应堆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快速发展,核燃料元件的服役温度和辐照环境更为苛刻,对钎焊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推动核用镍基钎膏的高质量和自主化发展,系统研究了进口核级Ni-Cr-P钎膏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钎膏中含有12.7 wt.%的粘结剂,其沸点或热分解温度低于300 ℃,氮、氧和硫残留量小于150 ppm,碳残留量小于550 ppm。钎粉为120~230目的球形粉体,由Ni

离焦量对激光粉末床熔融316L不锈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作者:王迪;郑展途;杜京广;杨永强;韩昌骏;陈思敏;张滨;

摘要:本研究基于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 LPBF)技术制备316L不锈钢样件,探讨了不同正负离焦量对316L成形样件表面质量、致密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正离焦成形的样件的综合性能优于负离焦成形的样件,这与正离焦条件下熔池更为稳定有关。当离焦量值达到±3 mm时,其数值已超出光束的瑞利距离范围,引发激光功率密度急剧下降,光斑穿透能力减弱,导致输入能...

激光增材/渗硅复合成形Csf/SiC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作者:孙策;陈鹏;钱锦豪;高夏莉;田海洋;杨辰倩;涂溶;章嵩;杨梅君;韩潇;杨丽霞;史玉升;刘凯;

摘要:激光增材/渗硅成形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sf/SiC)复合材料内部Csf易被熔融Si侵蚀,限制了纤维对基体的强韧化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采用水热碳化、浸涂裂解工艺在Csf表面分别包覆热解碳(PyC)与碳化硅(SiC)涂层,制备了Csf/SiC复合材料,揭示了纤维表面涂层对Csf/Si...

DD15/SC-4双合金热等静压扩散连接接头微观组织————作者:刘浩铭;丁方政;蒋康河;刘健;刘世忠;彭子超;王旭青;

摘要:采用热等静压扩散连接工艺,制备DD15/SC-4双合金扩散连接接头,系统研究热等静压温度和镀镍层对扩散连接接头微观组织和元素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等静压工艺可以实现DD15与SC-4的可靠连接;连接界面两侧形成成分扩散区和组织影响区,连接界面附近有大块γ'相、碳化物和氧化物析出。热等静压温度提高后,组织影响区内DD15组织无明显变化,SC-4中大块γ'相消失,连接界面碳化物与氧化物尺寸增大。镀镍...

TiZrMoSn合金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与弹热性能————作者:向话友;杨谨菡;李宗宾;杨波;贾楠;闫海乐;左良;

摘要: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弹热形状记忆合金对推动弹热固态制冷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TiZrMoSn合金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超弹性,本工作系统研究了TiZrMoSn合金的晶体结构、马氏体相变行为、超弹性和弹热效应。通过构筑织构化粗晶组织以增强弹热效应并降低应力滞后,同时采用Mo合金化策略调控奥氏体相稳定性以优化相变可逆性和临界应力,从而获得了综合性能优异的TiZrMoSn合金。研究发现,Ti76...

基于响应面法的超级双相不锈钢CMT+P电弧增材制造工艺优化————作者:路学成;何佳欢;张志强;张天刚;颜军培;刘博;曲思成;

摘要:采用响应面法的中心复合设计对双相不锈钢冷金属过渡与脉冲复合(cold metal transfer and pulse hybrid, CMT+P)电弧增材工艺进行优化,构建了送丝速度,移动速度及脉冲数量与增材件成形质量(沉积宽度、成形误差和奥氏体含量)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通过方差分析、摄动图以及响应曲面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沉积宽度和奥氏体含量随移动速度增加而减小,随...

激光粉末床熔融成型M2钢微观组织及磨损性能————作者:魏瑛康;孙志雄;王岩;王建勇;张亮亮;贾文鹏;刘世锋;

摘要:M2高速钢是制备高性能精密切削刀具的重要材料之一。基于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技术在300℃较高基板预热温度下成型了无层间裂纹的M2钢,并研究了扫描参数对致密度、微观组织、硬度及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功率与扫描速度分别为260 W和0.8 m·s-1时,M2钢的致密度在99.4%以上;微观组织主要由细小等轴状铁素体与...

超常热加工过程中热传导理论的演化与应用:从傅里叶导热模型到非傅里叶导热模型————作者:赵明;张晓豪;范金峰;史宇洋;姚立爽;武传松;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从傅里叶导热到非傅里叶导热的理论革新及其在极端传热领域的关键应用。首先梳理了傅里叶导热定律的经典理论框架及其在常规传热场景中的适用性,揭示其在超快速、超短程、超低温等工况下分析能量传递的局限性;然后深入探讨非傅里叶导热理论,介绍了Cattaneo-Vernotte方程、双相滞后(DPL)模型,通过引入热流密度弛豫时间与温度梯度弛豫时间的双相滞后效应,突破了传统傅里叶导热模型的理论边界...

逐层静电纺丝-热压技术制备全有机复合电介质薄膜————作者:雷炳育;黄建军;陈婷婷;江金芬;李峰;杜勇;

摘要:聚合物薄膜电容器因其快速充放电特性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力发电、舰载飞行器弹射系统以及智能电网等国民经济与国防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现有最常用聚合物电介质-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储能密度较低,不利于储能设备的轻量化与集成化。以高介电常数的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以线性均聚物聚苯乙烯(PS)为填料制备全有机复合电介质薄膜。为了解决PS在PVDF基体中分相的问题,采用逐层静电纺丝-热压技...

镍基铸造高温合金K444在1000℃长期热暴露形成的多层膜结构————作者:谢由水;李晓鹏;赵义瀚;孙彦文;王宇奇;赵成志;

摘要:为研究燃气轮机高温部件在高温下多层膜结构的形成,开展了镍基铸造高温合金K444在1000℃空气中的长期热暴露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能谱和X射线衍射仪对合金表面和截面多层膜结构的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K444合金的多层膜结构由最外层的Cr2O3混合少量的TiO2和NiCr2O

磁致载流子分离增强光催化机理研究进展————作者:贾艳敏;郭迪;朱刚强;武峥;

摘要:某些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会发生电子跃迁,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分离后能产生活性物质,从而实现光催化效应。该技术对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具有巨大潜力。为提高光催化效果,可以通过外场调控,例如电场、磁场。磁场调控具有非接触和简便的优势,能够通过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来增强光催化活性,因此在光催化领域备受关注。首先阐述了磁致载流子分离增强光催化的研究进展;然后,从磁场影响溶液吸光度、促进光生载流子分离、调控自旋...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热障涂层体系的应用研究进展————作者:刘砚飞;钟燕;陶稀鹏;田伟;郭会明;梁伟;

摘要:随着先进航空发动机对于高推重比和高服役可靠性的追求,不断对涡轮叶片材料工艺选用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以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作为基体,叶身外表面涂覆热障涂层的涡轮叶片已成为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典型特征。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和热障涂层材料的研发、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热障涂层体系的考核评价是保障涡轮叶片工作安全性的关键,是当前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涡轮叶片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热障涂层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

电弧增材制造2319铝合金析出相分布及强化机理————作者:刘圣心;王磊磊;吕飞阅;高奇玉;占小红;

摘要:电弧增材制造2319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受析出相分布的显著影响,但冷金属过渡(CMT)技术下的非平衡凝固组织及其在热处理中的演变机制尚不明确。采用CMT技术制备2319铝合金试样,并对部分试样进行T6热处理,研究热处理前后试样上、中、下部3个位置的析出相分布规律,阐明析出相分布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并揭示热处理前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强化机理。结果表明:沉积态试样平均抗拉强度为175 MPa,靠近基板的下部位置...

缎纹碳纤维织物树脂基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和损伤特性————作者:甘春诚;吴限;果春焕;边晓艳;邵帅齐;刘明亮;王振强;

摘要: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装置(简称SHPB)对缎纹碳纤维织物树脂基复合材料Q/2AJ1011在-55~75℃六组温度、三组应变率下的纤维经向和纬向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进行损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在动态压缩下具有明显的温度敏感性,三组应变率下纤维经向和1250 s-1应变率下纤维纬向的压缩强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基本一致,即以25℃为压缩强度峰值点,随温度的升...

上浆剂存放时间对国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性能影响————作者:李武胜;胡玉霞;乔蕊;

摘要:为明确上浆剂原料存放时间对国产碳纤维表面性能、工艺性能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针对上浆剂原料存放时间分别为3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国产碳纤维,采用SEM、AFM、XPS表征了纤维表面形貌及元素,采用热重分析法、动态接触角法与毛丝量法测试了纤维工艺性能,并对纤维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上浆剂原料存放时间增加至18个月,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大,纤维表面O/C比及活性C原子比例明显下...

Fe/Mn掺杂碳纳米酶协同增强尿酸电化学传感性能————作者:顾嘉涛;危若愚;龙丽姗;缪文婷;李运芃;杨正义;王风;吴小帅;史转转;

摘要:尿酸(UA)是一种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对UA进行实时定量检测对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仿生酶UA电化学传感器存在的检测限高和检测范围窄等不足,本研究采用简单热解工艺,成功制备了铁锰掺杂的碳纳米复合材料(Fe/Mn-C)。通过优化Fe/Mn的配比,确定Fe/Mn摩尔比为1∶1时合成性能最优的Fe/Mn-C复合材料。利用SEM、XPS等表征手段,证实Fe/Mn-C中Fe、M...

MOF@g-C3N4改性水性环氧智能涂层————作者:陈细芳;李祉瑶;曾志成;张凯;

摘要: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NH2-UIO-66装载2-巯基苯并噻唑(MBT)功能化g-C3N4纳米片(UMC),并将其引入到自制的水性环氧丙烯酸酯乳液(WEP)中制成复合涂层(UMC/WEP)。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UMC中负载了约14.2%(质量分数,下同)的MBT,并能释放出MBT。UMC在WEP中能较好分散,涂层断面SEM显示UMC...

  材料工程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材料工程是C刊吗?
A:该刊目前还未被CSSCI数据库收录。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