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慢性氨氮胁迫对团头鲂生长、肠道酶活性及结构的影响————作者:王灿莉;戴梦杨;王倩;熊信宇;张涵;王一帆;叶雯卉;王恒杰;袁向阳;
摘要:为了探究慢性氨氮胁迫对团头鲂生长、肠道酶活性及其结构的影响,在水温26~27 ℃下,将体质量(6.55±0.24)g的团头鲂饲养在高度120 cm、直径80 cm的养殖桶中,曝气于自来水(对照组)、6.82 mg/L氯化铵(10% 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和13.64 mg/L氯化铵(20% 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中4周,试验结束时采用酶活分析技术、透射显微电镜和PCR技术,探究试验鱼肠道酶活性...
马氏珠母贝体尺性状对珍珠层和体腔容积的影响————作者:林雨静;邹鹤麒;杨创业;廖永山;王庆恒;邓岳文;
摘要:为研究马氏珠母贝体尺性状对贝壳珍珠层质量和壳体腔容积的影响,2023年7月,随机选取了广东流沙湾养殖群体的马氏珠母贝220个,分别测量其壳长(L)、壳宽(W)、壳高(H)、贝壳珍珠层质量和壳体腔容积,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马氏珠母贝体尺性状(壳长、壳宽和壳高)对贝壳珍珠层质量和壳体腔容积的影响。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体尺性状的变异系数是8.74%~12.29%,贝壳珍珠...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鲸鲨全球空间分布与保护空缺研究————作者:王笑;刘凯宇;李增光;万荣;赵林林;
摘要: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的集成物种分布模型,结合鲸鲨出现记录点(来源于OBIS、GBIF、iNaruralist数据库)和6个环境变量,对鲸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人类活动...
温度、盐度、pH及底质对日本海神蛤稚贝潜沙率的影响————作者:肖嘉鑫;李佳希;郭建宝;芦艳风;陈英旭;丁鉴锋;高志鹰;刘洋;霍忠明;
摘要: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日本海神蛤稚贝潜沙行为的影响,将平均壳长(2.00 ± 0.05) mm的日本海神蛤置于30 cm×20 cm×15 cm的白色水槽中,水深5 cm,水温分别为16、18、20、22 ℃和24 ℃,采用加入海水晶和淡水的方式调节盐度至22、25、28、31和34,采用HCl和NaOH调节pH为6.0、7.0、8.0、9.0和10.0,槽底铺5 cm厚粒径(0.25 ± 0.125)...
菌藻共生生物膜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则伍各;李铁军;乔玲;袁涛;郭远明;任成喆;
摘要:<正>中国是水产养殖大国[1],2022年,我国水产品总量为6.87×10~7t,其中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为5.57×10~7t,占全年水产品总产量的81%以上[2]。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为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养殖人员会向养殖水域中投入外源性饵料,但投入的饵料只有少部分会被吸...
滤食性贝类对饵料微藻摄食选择性研究进展————作者:宋广军;宋伦;刘印;王昆;李楠;
摘要:<正>滤食性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其具有强大的水体过滤能力,海洋微藻是其主要食物来源[1]。近年来,随着近海贝类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贝类养殖的问题也日益突显,贝类大规模死亡,个体消瘦、滞长等时有发生[2-4]。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5-12]。贝类对饵料微藻的摄食是否具有选择性,在20世纪70—80年代,国...
激活线粒体自噬对草鱼脂肪细胞凋亡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作者:曾彩虹;边晨晨;孙健;吉红;李汉东;胡泽超;
摘要:草鱼脂肪组织脂质过度沉积是水产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突出问题之一,而诱导脂肪细胞凋亡是降脂的有效手段。为探究草鱼脂肪细胞中线粒体自噬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开展在体和离体两个试验。在水温24~30℃的在体试验中,将体质量约20 g的草鱼饲养在网箱中,投喂添加0(对照组)、10、20 mg/kg和40 mg/kg线粒体自噬激活剂羰基氰化物-3-氯苯腙56 d;离体试验中,分离原代草鱼脂肪细胞培养分化成熟后,用0...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甲壳类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作者:曹婧璇;邹建宇;徐宾铎;孙利东;纪毓鹏;
摘要:为探明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甲壳类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2016—2017年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与环境季度调查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重要性指数和广义加性模型等研究了该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7种,隶属于2目16科26属;暖水种、暖温种、冷温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8.92%、72.97%和8....
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研究————作者:王玉全;范思宁;于怡琳;梅杰;孙娜;梁晓晨;刘学深;李晓东;
摘要:为探讨稻田养蟹中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情况,2020年6月10日—9月24日,在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模式试验,通过田间灰飞虱数量变化(田间灰飞虱数量调查采用盆拍法:将白色搪瓷盘用水润湿后轻轻贴于水稻基部,快速用手拍打稻株3次,立即观察盆中灰飞虱数量)、田间中华绒螯蟹胃肠内容物检测,室内模拟中华绒螯蟹对灰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了体质量12~24 g中华绒螯蟹对田间灰飞虱...
北方须鳅仔稚鱼发育观察及饥饿不可逆点的确定————作者:吴晨;骆小年;段友健;李姣;邢雨忻;季辰跃;李权森;
摘要:为探究北方须鳅仔稚鱼发育特点和最佳投喂时间,采用显微观察法系统观察了北方须鳅仔稚鱼形态发育,开展饥饿试验以研究饥饿对北方须鳅仔鱼形态发育、生长、消化道发育的影响,确定不可逆点。试验结果显示:水温16.2~20.0℃,根据卵黄囊、鳔和体色变化特征,将北方须鳅仔稚鱼发育分为卵黄囊期仔鱼(0~4日龄)、后期仔鱼(5~26日龄)和稚鱼期(27~44日龄);初孵仔鱼全长(4.09±0.11) mm,卵黄囊体...
两种微藻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水质与生物膜菌群结构的影响————作者:吕丽斌;刘超;孙明珠;徐爱玲;宋志文;
摘要:为探究添加蛋白核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对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对虾生长以及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在水温26~28℃下,将挂膜亲水聚氨酯凝胶填料装入网袋后,按5%体积分数置于80 L玻璃缸中,人工海水盐度15,投放平均体长(0.8±0.1) cm的凡纳滨对虾稚虾64尾,每3 d分别添加10 mL蛋白核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对照组不添加藻类,每7 d清洗1次亲水聚氨酯凝胶填料,定期补水。...
3种饵料微藻对马氏珠母贝生理代谢和碳氮收支的影响————作者:任鹏;张兴志;刘敬灿;吕淑果;王爱民;刘春胜;
摘要:为明确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对马氏珠母贝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的影响,在水温(26.0±0.5)℃下,将壳长(55.06±1.22) mm、湿质量(23.26±1.12) g的马氏珠母贝饲养在200 L砂滤海水的塑料桶中,投喂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每种藻类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2、4.4、6.6 mg/L(干质量),研究微藻种类和质量浓度交互作用下马氏珠母贝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及钙...
基于垂直水温的中国东海日本鲭生境适宜性分析————作者:倪泳一;温健;李宜锴;余为;吴峰;
摘要:日本鲭为海洋中上层重要的经济鱼种,探索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能为日本鲭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及1977—2015年2.5、25.0、50.0 m水层温度数据,计算东海日本鲭生境适宜性指数,对比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不同时期内东海日本鲭的生境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与各水层温度距平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冷期内,日本鲭渔场各水层温度距平值较高,适宜...
美人鱼发光杆菌抑菌中草药的筛选及应用试验————作者:梁一帆;吴建绍;李慧耀;杨求华;郭松林;李昭杰;林琪;
摘要:为筛选出可安全、高效防治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的中草药,采用MH培养基、2216E液体培养和抑菌圈法及改良微量二倍稀释法,将诃子、大黄、板蓝根、夏枯草、乌梅、黄柏、虎杖、秦皮、黄连、白芍、五倍子、赤芍、穿心莲、五味子、青蒿、金银花、白头翁、黄岑、石榴皮、大青叶等20种中草药粉碎过筛,取2 g药粉置于150 mL双蒸水浸泡30 min,大火煮沸,小火煮20 min,大火浓缩至20 mL,测定其对仿刺参源美...
大口黑鲈稚鱼赖氨酸需求量研究————作者:朱喜锋;李诗洋;胡俊茹;梁浩辉;黄燕华;周萌;王国霞;
摘要:为探究饲料赖氨酸水平对大口黑鲈稚鱼生长性能、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25~30℃下,将初始均质量约为0.07 g的大口黑鲈放入75 L的尼龙网箱中,饲养在室外养殖系统30 d,每箱120尾,分别饲喂6种赖氨酸水平为1.31%、1.97%、2.64%、3.30%、3.97%和4.63%的等氮等能饲料,试验结束后测量各试验组大口黑鲈稚鱼的生长、消化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赖氨酸水平1.31%和1...
不同生长速率单环刺螠幼体肠道菌群差异分析————作者:董浩淼;王方轶;徐栋;焦绪栋;王维忠;
摘要:为探明单环刺螠生长速率差异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停食24 h后在同一培育池内随机选择3块100 cm2底质区域采集单环刺螠样本,体质量大于700 mg的个体为快速生长组,体质量小于300 mg的为慢速生长组,各组随机取9尾,经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麻醉后无菌解剖取肠道,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慢速生长组肠道内菌群种类多于快速生长组;...
柞蚕免疫蛹粉对中间球海胆生长和免疫的影响————作者:陈星合;贾心悦;温志新;李亚洁;王冬;都兴范;
摘要:为探究柞蚕免疫蛹粉对中间球海胆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在水温(19.0±0.1)℃下,将初始体质量(26.7±0.2) g/个的中间球海胆饲养于97 L水槽中,每缸30个,投喂添加0%(对照组)、0.5%、1.0%和2.0%柞蚕免疫蛹粉的饲料,饲养60 d,试验结束时测定生长性能和体腔液中免疫指标。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0.5%和1.0%柞蚕免疫蛹粉组中间球海胆的特定生长率和壳径增长率均有所提...
杂交三倍体泥鳅减数分裂相关基因Dmc1启动子甲基化分析————作者:马可馨;李逸帆;杨悦瑶;李川;郭文轩;庄子昕;王伟;周贺;
摘要:为探究减数分裂特异重组酶1(Dmc1)在杂交三倍体泥鳅不育机制的重要作用,本试验克隆了杂交三倍体泥鳅(4n♀×2n ♂)Dmc1基因,分析了Dmc1基因的理化性质和系统发育地位。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和逆转录PCR技术分析了泥鳅杂交三倍体子代及其亲本性腺组织中Dm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和表达量。结果显示,Dmc1基因全长3895 bp,开放阅读框为1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Dmc1蛋...
多组中国南、北方海带品种杂交后代生长和光合效率的杂种优势评价————作者:宋桂文;黄翔;张娣;颜雨;金海平;徐园园;戴宏亮;刘福利;
摘要:将南方海域的海带连杂1号、海嘉1号,北方海域的901、玉带1号、东方7号的雌、雄配子体在红光1600 lx(16L∶8D)、10℃的灭菌海水中添加终质量浓度为4 mg/L和0.4 mg/L的N、P营养液,振荡培养,进行配子体克隆扩繁杂交和各品种自交。通过比较杂交子代的生长速率和抗高光能力,揭示不同亲本组合杂交的杂种优势特征,从光合生理的角度揭示海带高光耐受性杂种优势形成的机制,为耐高光品种培养奠定...
海水酸化对褐牙鲆消化和免疫的影响————作者:常一凡;薛佳欣;梁广艳;张泽林;温锦;袁君;于晓明;陈雷;
摘要:为探究海水酸化对褐牙鲆消化酶、免疫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水温(19.00±1.50) ℃、自然光照下,将体质量(2.16±0.34)g的褐牙鲆饲养在实验室玻璃水槽(1.0 m×0.7 m×0.7 m)中49 d,向海水中充入CO2使pH保持在7.90、7.70、7.50和7.30,以自然海水(pH 8.10)作对照组,饲养结束时,测定褐牙鲆胃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的脂肪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