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期刊目录
扎根理论视域下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规则的框架机制————作者:廖中举;陈科;
摘要: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化交易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推进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科学的交易规则体系对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具有重要价值。选取102份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借助NVivo14软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提炼了资源环境要素交易规则的框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关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环境要素交易规则包含基础运营机制、监督与合规机制以及激励与促进发展机制,三大机制构成“平稳运营—强化监管—...
绿色债券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基于环境关注度视角————作者:董康银;刘洋;董秀成;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会产生重大变化,而这个过程有赖于大量的资金投入。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实现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本文利用2006—2022年全国地级市数据,实证分析了绿色债券发行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绿色债券发行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碳减排,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
投服中心行权的投资者保护效应及其溢出——基于重大资产重组事件的证据————作者:李雪婧;陈仕嫔;肖淑芳;
摘要:投服中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型小股东,探究其行权行为对改善上市公司重组混乱、促进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2016—2021年投服中心参与媒体说明会行权的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准自然实验模型,探究投服中心行权的投资者保护效应及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被行权的重大资产重组事件出现了负面的市场反应,投服中心行权对中小投资者起到了明显的警示作用;(2)投服中...
供应链金融如何促进供应链效率提升——基于企业存货调整的经验证据————作者:张勇;田雅洁;
摘要:与既有文献大多关注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属性”经济后果即融资效应不同,基于微观企业存货调整行为视角,考察了供应链金融的“供应链属性”是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供应链运行效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衡量上市公司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并利用其存货明细数据,考察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存货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1)供应链金融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供应链运行效率,表现在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2)机制检验证实,提高企业...
“强省会”战略政策扩散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模式——基于全国省域面板数据的混合研究————作者:顾爽;刘进进;
摘要: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扩散,对于宏观层面既非层级推广、也非吸纳辐射扩散、更非邻近区域扩散的政策过程,缺乏系统的观察与讨论。基于“外部条件-行动舞台-行为结果”的分析框架,结合事件史分析和动态QCA方法,利用2010—2023年全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深入剖析“强省会”政策扩散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模式。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是否采纳某一新政策的行为动机是复杂的,受制度结构、社会经济特征等内外...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国化实践与当代启示————作者:李志明;毕林丰;
摘要: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构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剥削本质及功能局限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以国家责任为基石、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想。这一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实践,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全面统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多层次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摘要:<正>《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坚持开放办刊、质量第一的原则,注重对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基本问题、热点、难点及前沿理论的研究。主要栏目有“马克思主义研究”“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环境资源与法治”“民法典论坛”“经济与管理”“国防动员与国家安全”“法学理论研究”“传播理论与...
论弱势证人作证制度的构建——兼评《民事诉讼法》第76条————作者:李亚楠;
摘要:弱势证人因为不利因素的影响,证言质量受到削弱。为弱势证人提供特殊作证方式,能够检验真实的作证能力,提升证言质量。《民事诉讼法》第76条并非弱势证人作证制度。该制度的缺失损害司法公正,无视民事诉讼平等原则。中国应在调整证人作证制度框架基础上构建弱势证人作证制度。具体来说,应明确不同类型弱势证人的界定标准,允许弱势证人在遮挡、他人陪同、视听传输技术等特殊方式下出庭作证,以解决其“作证”困难。该制度的确...
AIGC标识义务的检视与定位————作者:杜维娜;
摘要:AI生成合成内容难以与人类智力成果相区分,极易引发信任危机、数据风险及侵权争议等消极后果,标识义务的设置是优化AI治理体系的有益尝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存在义务主体交叉、履行标准不一、救济规则缺失等立法瑕疵,违反标识义务与AIGC侵权之间存在法律解释困难,专业领域以及新型技术应用中的标识难题为标识制度提出挑战。标识义务兼具公私法双重功能价值。公法监管治理功能要求标识义务设置清晰明确,...
新质生产力与总体国家安全双向交互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路径探赜————作者:姚冰洋;张近乐;
摘要:新质生产力与总体国家安全之间具有极强的逻辑关联,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原则下,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总体国家安全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划定安全红线。这种相互关联、双向交互的关系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新质生产力和总体国家安全的双向交互面临着国际贸易摩擦和资源供应紧张、核心技术依赖和产业发展受阻、网络安全隐患和关键数据泄露、...
论ICSID国际投资仲裁中的意思自治————作者:宋阳;顾思存;
摘要:国际投资仲裁的意思自治原则来自国际商事仲裁,但意思自治在两种仲裁中有不同的表现。国际投资条约是东道国意思自治的直接体现,也是投资者意思的间接体现。从国际投资仲裁管辖权确立中的同意、仲裁过程中的规则,可以看出国际投资仲裁程序对意思自治的重视以及东道国与投资者在仲裁程序中意思自治的平衡。在国际投资仲裁实践中,常常出现仲裁庭扩张管辖权、适用法律错误、忽视当事人的程序权利等不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情况。在国...
论小微企业特别重整程序的构建————作者:张艳丽;孟阳;
摘要:小微企业的“小”和“微”使其在经营结构及运行方面有独特的法律特征。现行破产法以大中型企业为适用对象所设置的普通重整程序,对产生债务困境小微企业的重整在规范上存在诸多不适配性。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小微企业破产法立法指南草案》和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新指标,都倡导破产法要针对小微企业制定特别重整程序。域外各国在破产法修订中也为小微企业规定特殊的重整规则。基于国际上对小微企业破产重整的专门立法趋...
个人信息处理中的不当得利返还规制————作者:窦海阳;王震;
摘要:在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对于欠缺法律关系的财产移转,需不当得利规则介入以实现兜底救济,其中如何处理“得利返还”是核心问题。得利返还的客体一般包括信息处理者的原得利客体及其用益、得利的代位物;间接获利依信息财产利益生成路径解释,经因果关系远近判断后,确有必要返还的,可经扩张解释《民法典》第985条中“取得的利益”而被纳入返还客体。个人信息经算法可识别的,应适用“删除”的原物返还等同方式,其实质为排除得...
数智时代的劳动技艺危机与出路——基于马克思机器观的考察————作者:郭子辰;
摘要:进入数智时代,人在个体经验中积累起来的全部劳动技艺都面临被科技所取代的危机。借助马克思的机器观来看,劳动技艺的危机本质上不是机器造成的,而是人以技术对象为中介革新劳动形态的需要造成的。共同享有科技发展成果的需要将使人从封闭性、独自性、局部性的传统劳动形态走向具有开放性、社会性、指向全面发展的劳动新形态。个体劳动技艺的创造性地转化是人走向全面发展的必经环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数智技术治理格局的重要...
数字经济影响下的产业协同集聚:红利抑或陷阱?————作者:纪玉俊;尚嘉琳;
摘要:在数字经济影响下,产业协同集聚的内涵与形态正发生改变,探寻当下产业协同集聚形式变化对于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地理维度而忽略了与虚拟维度的结合。借助内生分工的一般均衡模型构建理论框架,基于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讨论数字经济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拟维度对效应特征做进一步分析。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对产业协同集聚有弱化作用,该作用能...
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对其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影响关系——基于组织间信任中介机制————作者:曹安琪;夏恩君;闫宽;
摘要:基于高阶梯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与制度理论,构建“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组织间信任→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逻辑链条,并分析营商环境的调节机制。通过336份问卷调查进行实证检验和稳健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的两个维度——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有显著正向影响;(2)组织间信任在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营商环境正向调节数字平台的企业...
区块链赋能全球气候治理的技术逻辑、风险挑战与优化进路————作者:朱丽君;杨蓉;
摘要:区块链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应用场景具有较高的适配性,该技术依托分布式记账、共识机制、密码学算法和智能合约四项核心技术,通过“主体多元化—决策民主化—治理协同化—权力平衡化”赋能路径,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朝着共治共享的方向迈进。区块链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嵌入,既需关切该技术作为民主治理机制的应用价值,还要与技术本身的伦理要求和技术应用的监管框架相契合,而受技术水平、异化风险、应用场景等因素制约,这一嵌入过程...
论涉碳案件的审理规则:从最高法“双碳”意见及典型案例展开————作者:郭楠;胡金戈;
摘要:为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司法机关在案件类型、法律适用、责任承担等方面不断探索完善涉碳案件的审理规则。然而,涉碳案件尚未形成统一的审查机制与裁判规则。在案件类型上,表现为涉碳案件界定不清,且与气候变化应对类案件、传统(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存在交叉重叠;在司法实践中,表现为生态修复责任与刑罚衔接不畅、“认购碳汇”适用规则模糊、涉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明等问题。以司法助力实现“双碳”目...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摘要:<正>《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坚持开放办刊、质量第一的原则,注重对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基本问题、热点、难点及前沿理论的研究。主要栏目有“马克思主义研究”“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环境资源与法治”“民法典论坛”“经济与管理”“国防动员与国家安全”“法学理论研究”“传播理论与...
对禁令制度之程序倾斜的反思————作者:曲三强;耿昊天;
摘要:作为防止侵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工具,禁令在民事权利救济体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性。在禁令制度引入中国的过程中,禁令的程序构建存在忽视被申请人程序保障的程序倾斜问题,表现在“情况紧急”条款适用泛化和复议规则模糊等方面。这一问题导致程序失衡与功能异化,诱发申请人策略性投机申请禁令,也使得司法机关对适用禁令持保守态度,削弱其救济效能。禁令制度的本土化构建中,实用主义的立法思路导致延续既有保全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