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论中国舞剧“对仗”的“反象成势”————作者:沈佳楠;
摘要:“对仗”在阴阳对立并生的哲思根基中诞生,在语言表达与视觉艺术的修辞中显形,在相反的表象或概念冲突中生成某种张力并表达意义,是尤其适宜舞蹈表意继承的文化基因。从古代哲学到现代舞蹈,“对仗”始终以凝练工巧、形意相对融相反相成的辩证之思,积淀而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智慧,塑造中国艺术的诗性美学特征。文章在传统哲学与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中的“对仗”启发下,力图探寻中国舞剧“对仗”的层次、形态、功能与...
历史记忆的视觉生成:南京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的叙事策略————作者:许薇;金淼;
摘要:南京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与舞剧在充分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叙事路径:其一,以舞台视觉符号的隐喻叙事展现具有南京地域特性的革命历史图景,完成对南京革命历史的视觉呈现与舞台转译;其二,以时空并置的空间修辞形成多重镜像下的历史建构,从而打开了历史创伤的感知维度;其三,以创作的诗化倾向和审美转向,突破南京革命历史叙事的深度,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舞蹈教育专业的历时性变迁与当代转向————作者:张文海;靳金;
摘要:我国专业舞蹈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中央戏剧学院的“舞运班”和“舞研班”。至2018年,“舞蹈教育”作为特设专业进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目录。文章通过梳理舞蹈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阐述“舞蹈教育”交叉学科的属性、时代需求、发展趋势以及学科研究前景,分析新时代舞蹈教师人才培养类型
素质教育舞蹈课程提升综合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效果研究————作者:张伟;
摘要:文章探讨了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在促进综合高校本科生自我意识方面的效果。围绕“身体觉醒”“课例教学”和“作品创作”三个阶段的课程设计,结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分析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中的反馈。结果表明,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帮助学生通过身体与思想的连接深化自我意识,还在自我意识基础上融入情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能够在进一步加深自我认知的同时,促进身心整合与发展。教学实践与反馈分析验证了以舞蹈创作为载体的...
美国舞蹈高等教育“音舞相融”教学体系研究————作者:李超;蒋雯晶;
摘要:美国舞蹈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初叶,最初脱胎于体育教育,围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舞者”这个问题,形成分别强调“人文性”与“技能性”的两类良性竞争培养路径。2024年QS专业排名靠前的九所美国高校的“音舞相融”课程体系注重音乐舞蹈跨学科合作,在课堂组织中重视现场伴奏和即兴教学,推出支持舞蹈家与音乐家合作创作等教学实践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部资助“跨学科舞蹈”等项目对舞蹈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高等舞蹈教育中的跨文化态度与合作对称性——基于中国留学生编舞合作经历的访谈研究————作者:杨婷玉;尼古拉斯·罗威;
摘要: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高等院校已将跨文化学习融入其学位课程。小组合作活动常被教师作为促进跨文化互动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灵活应对当下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在国际高等舞蹈教育中跨文化合作频繁发生,尤其在编舞课程的各类实践活动中时常涉及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以共建新的舞蹈想法与舞蹈形式。然而,随着跨文化互动中的文化复杂性日益增加,因文化差异性所产生的文化冲突在高等教育活动中也逐...
自我评价对青少年舞蹈学习动机的影响——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作者:包妮娜;毛新瑞;
摘要:文章旨在通过比较青少年专业舞蹈生与非舞蹈专业学生在舞蹈学习动机上的差异,探讨自我评价在青少年舞蹈学习动机中的作用。通过对537名青少年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专业舞蹈生在情绪改善、掌握技能等内部动机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舞蹈专业学生。中介分析进一步发现,舞蹈水平的主观自我评价在核心自我评价与舞蹈学习动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以上结果揭示了青少年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通过提升其舞蹈水平的主观自我...
《桑林》舞与简帛所见桑林神————作者:徐瑛子;
摘要:商汤祷雨传说文本内容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历时变化,目前对汤祷传说和《桑林》舞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缺环,《桑林》舞求雨等问题须审慎看待。桑林是和殷商祖先有关的圣地,商人以各种方式祈求祖先赐予力量降雨驱灾、生殖繁衍。宋国以《桑林》舞招待晋侯属于不合于礼的情况,《左传》所载《桑林》舞可能与崇尚武力、崇敬祖先有关。根据战国铜器、考古实物图像及出土文献有关记载,《左传》所载《桑林》舞的旌夏是以羽毛编缀而成的大旗...
新见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辽墓乐舞壁画探微————作者:公蒗蒗;邓林霜;
摘要:辽朝建立后与五代及北汉交流频繁,始终保持主动吸收中原礼乐文明的姿态。辽借助后晋完成了基本乐舞体系的建设,但辽代初年有确定内容的乐舞图像却较少见到。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红村辽太宗会同八年(945)墓的乐舞壁画展现散乐传入辽地后的生动场景,乐器有大鼓、笛、腰鼓、拍板、觱篥,舞蹈可能为胡人独舞的胡腾舞,表现为舞者着阔大长袖、圆脚幞头,足下没有舞筵,不用弦乐器伴奏,是唐末以来胡腾舞的新样态,结合苏思勖墓、《...
西方记者眼中的延安舞蹈————作者:张艳;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国家一批在华记者打破国民政府新闻封锁,先后到访陕甘宁边区,留下了珍贵、丰富、生动、鲜活的关于边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以“第三方”的视角比较客观地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延安军民以及延安文艺的故事,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文章梳理其中关于延安文艺的原始记载,以西方记者访问延安代表性的著述为重点,从激情澎湃的红色舞蹈、别具一格的交谊舞、盛极一...
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舞蹈————作者:胡一峰;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新时代以来,舞蹈艺术坚持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推出一系列精品佳作。这些作品或关注现实生活,记录社会发展进程,回应科技前沿动态,或植根文化传统,开掘历史文化宝藏,展现中华美学风范,或着眼交流互鉴,展现中国文化形象,讲述人民奋进故事,多姿多彩地...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舞蹈的转型路径探索————作者:周黔玲;王情;
摘要:近年来,传统舞蹈“再创造”的传承路径成为文旅行业推动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传统舞蹈的文化建设与产业化发展更是文旅融合中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本质上促进了传统舞蹈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更涉及文化产业、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等多维关联的深层次话题。文章基于文旅融合背景分析传统舞蹈转型的核心力量,并在多主体赋魅的操作路径中提出传统舞蹈新的文化样态,以期探索文旅融合赋能传统文化的...
舞剧音乐中的“聚焦”手法研究————作者:戴姗珊;
摘要:由于缺乏对白,舞剧音乐创作相较于其他舞台音乐形式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结合叙事学理论,通过对多位一线舞剧音乐作曲家的访谈及其作品的分析,提出了音乐“聚焦”手法,分析舞剧音乐创作如何在没有对白的舞剧中有效传达情感和推动剧情发展,从而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对故事的理解
“编导要有舞蹈本体的语言逻辑”——胡淮北访谈————作者:胡淮北;张延杰;
摘要:2024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在杭州结束。本届古典舞获奖提名作品《稚水微澜》的编导、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主任胡淮北教授,围绕本届“荷花奖”参评作品特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创新以及舞种建设等问题接受了本刊的访谈
“民族身体文化是由身体本身建构的”——汪子涵访谈————作者:汪子涵;曾婕;
摘要:2024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在杭州结束。本届古典舞获奖提名作品《狂草》的编导、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副主任、一级演员汪子涵,围绕本届“荷花奖”参评作品特点、中国古典舞表演教学以及创作等问题接受了本刊的访谈
“作品的底层逻辑是作者的思想表达”——曾焕兴、李志新访谈————作者:曾焕兴;李志新;黄际影;
摘要:由北京舞蹈学院选送,曾焕兴、李志新编创的《砺》(原名《一意孤行》)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编导围绕作品创作语汇、道具多义性、韵律化方法等问题接受本刊采访
论多维度认知舞蹈————作者:朴永光;
摘要:我国的当代舞蹈实践,主要是对舞蹈的艺术维度的实践,舞台舞蹈作品创作、舞蹈教育、群众舞蹈、舞蹈美育以至于对传统舞蹈再表述的实践也均囿于艺术维度。舞蹈实践内部虽然也有其他维度的实践,但总体面向较单一,多样化不足。当前舞蹈需要与社会建构、社会需求相协调发展,故亟需推动舞蹈的多面向、多样化实践,也因此有必要多维度认知舞蹈。文章拟讨论何为多维度认知舞蹈、如何多维度认知舞蹈、为何多维认知舞蹈等话题
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向:民族舞蹈学视野中的舞蹈史书写————作者:郭瀚繁;仝妍;
摘要:艺术史书写作为记录过往某一历史阶段艺术事象的“范式”之一,呈现出“一元论”向“多元论”的发展变化。传统舞蹈史书写具有明确的时间维度,而在当前“中国学派”的建设要求下,注重民族舞蹈学的空间维度,实现舞蹈史书写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向,符合全球艺术史的研究面向。中国舞蹈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发展的特点,促使舞蹈历史书写既要关注“民族-国家”的普遍化层面,又要关注“民族-区域”的差异化层面,将民族舞蹈学作为中国舞...
“改作新歌”与曹植《鼙舞歌》的文本生成————作者:岳洋峰;曾智安;
摘要:曹植《鼙舞歌》五首为“依前曲改作”而成,序言中交代了当时鼙舞的发展情况,五首歌辞体现出了发德、咏功、讽谏的政治功能。曹植《鼙舞歌》五首采用“依谱填词”的创作方式,主要表现在对经典句式的模拟与改造,与其他作品存在共用句式或相同句式,选择以流行于世的故事入诗等方面,彰显出浓厚的文人化特质
浑脱舞考————作者:李淼;
摘要:“浑脱”的词源意义为“囊袋”,后发展为有多种表现形式的乐舞综合体。浑脱艺术的形成本质上是“浑脱”物品由实用功能性向艺术符号转变的过程;借助“浑脱”乐曲风格及名称可见其醉、武、踏、险等舞容,体现唐代纯舞与其他艺术门类交融发展的规律。唐宋“浑脱队”之间的承继映射出胡乐雅化的过程,显示出中华乐舞包容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及浑脱艺术由俗入礼的基本发展脉络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奔跑的辣椒酱
舞蹈类核心期刊本来就少,审稿大概得半年才能收到回复,可能对稿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直接拒稿,等待时间较长,并没有给修改的机会,有可能不对路吧,目前不知道是否会收稿费。
2024-03-14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