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期刊周期: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1.128
综合影响因子:0.636
官网:https://www.bfa.edu.cn/cfci/index.htm
主编:吴冠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重审电子游戏类型————作者:马克·JP沃尔夫;耿游子民;

摘要:电子游戏作为一种高度互动且发展迅速的媒介,其类型划分长期以来面临多重挑战。类型既是商业标签,也是游戏研究核心概念,但类型本身并无普遍适用的客观标准。为此,本文提出一个以“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互动体验”与“叙事体验”为基础的四维类型框架,强调类型本质上是对可预期玩家体验的编码方式。本文强调类型系统应服务于具体目的,主张将主观体验标准与客观分类结合,构建更具弹性与适用性的类型框架,并探讨协同过滤与...

作为“杂交类型”的单机网游:文本盗猎、景观骗术与游戏乌托邦————作者:何源堃;

摘要:“单机网游”是通过服务器本地化部署所制作的可离线运行的网络游戏,是一种具有“杂交性”的游戏类型。单机网游源于玩家对游戏资本主义的不满和加速时代的怀旧症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网络游戏“私服”,本质上是一种对网络游戏技术、显性文本与伴随文本全方位“盗猎”的“同人游戏”。单机网游的盗猎目标是在单机化的同时仿拟网络游戏的生产关系,还原网络游戏的玩法与体验,但系统的封闭和真实玩家的缺席使其最终只能通过置...

“化身类型”与“类型化身”:游戏类型与玩家化身的共构————作者:赵润晖;

摘要:电子游戏作为交互性影像的典型形态,其“化身”构成了交互体验的核心路径。本文从游戏类型划分的三重路径:玩法、视角与主题出发,重新审视“化身”在类型构建中的关键角色。传统游戏类型学将类型界定为玩法、规则与叙事主题的组合,而本文则尝试提出一种以化身经验为中心的类型学重构。基于玩家与化身之间的关系维度,提出“假肢型”“疏离型”“投射型”与“认同型”四种化身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交互机制与游戏类型生成逻辑。通...

看还是玩?数字游戏的“治愈”言说与影像实践————作者:杨歆迪;刘晓诗;

摘要:与传统的游戏类型谱系不同,“治愈系游戏”更加仰赖玩家基于接受理论的主观命名。从玩法上,“治愈系游戏”通常将解谜、模拟经营、养成、冒险、放置等不同类型进行有机结合,使“治愈”的标签进一步模糊化。在技术层面,此类游戏偏爱采用“视觉降维”的美术风格。这种设计模拟了儿童的视觉认知经验,使游戏更接近“游戏”的原始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物体,而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过程(即Gaming)。心流理论的意义并不止...

“否定性”时间——心流批判与电子游戏时间体验的设计思考————作者:汪博;刘寒;

摘要:“心流”是游戏体验设计的主流理论,本文追溯了其思想脉络,认为其兴起源于对时间异化的克服。但在消费主义裹挟下,积极的心流已蜕化为过度肯定的“刺激流”,快感刺激下,游戏时间体验的深度消解于肤浅的长度,反而加剧了异化。为重塑深度,本文借鉴韩炳哲的批判理论,针对心流提出“否定性”时间体验,结合案例分析,总结了打断时间、自我终结、深度无聊、异步时间四种否定性设计思路,为《黑神话:悟空》开启的国产游戏新局面提...

从笑声哲学到喜剧艺术——汉娜·阿伦特理论中的喜剧意识————作者:刘桂诚;

摘要:汉娜·阿伦特的著作中呈现出一种喜剧性特质。这种喜剧形式承担了对现代性所发展出来的官僚体制、民族主义和贱民意识的批判。阿伦特将作为喜剧效果的笑声视为一种感受荒谬的力量,笑声是对艾希曼不协调形象的回应,同时也是对艾希曼审判本身的喜剧性结构的回应。笑声可以形成共同体,并在其中重新反思所发生的事件本身,而不是以严肃的形式借助于理论对事件进行普遍性地阐释。因此,阿伦特强调需要将犹太人的贱民处境理解为一种喜剧...

“巨球说”影像观念简论——影像无意识与文学无意识————作者:林云柯;

摘要:“巨球说”是一种世界形态学假说。其中,“球体”地球以北极为中心,被从南极拆开使之成为一个平面,并铺在另一个更为巨大的球体的表面,南极随之变成了环绕整个世界的冰墙,而冰墙之外的“巨球世界”则成为了人类无法涉足的“地外世界”。参照德国当代哲学家彼德·斯洛特戴克的“球域说”,本文试图以“巨球说”的“形态学”建立一种影像观念,并讨论影像中的“文学性”与“无意识区域”等问题。“巨球说”在形态学层面形成的想象...

从“文字―图像”关系看早期电影的现代性研究——一个对中国早期电影史的推导性论证————作者:李立;

摘要:本文以“文图关系”为视角,以整体观为方法论,对早期电影做出如下猜想:早期电影史是一部以“吸引力”为核心的跨媒介叙事史,生发着“文字―图像―声音”的“吸引力”演进逻辑,文字性与图像性的博弈构成了“吸引力”的主要来源,从博弈到平衡,“文图关系”的变化最终凝聚为叙事现代性的生成。叙事现代性实证了“影戏”的合法性,阐释了早期电影从“影戏”到“影像”的观念转型。早期电影史的观念转型既有着中国电影人的自发性探...

“电影剧”:早期中国电影的本体意识和理论思维——以电影教学者谷剑尘的电影观念为例————作者:武彦清;

摘要:在中国电影史上,以明星影戏学校教务主任谷剑尘为代表的电影人曾将“电影”和“电影剧”作区分,基于电影的本体特性认识其艺术性。“电影剧”一词在中西方的使用有所异同,其观念在中国有自身产生和发展的痕迹,体现了早期电影人的电影本体意识和理论思维。它是早期电影人逐步认识电影艺术过程中的一种电影本体观念,帮助中国人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电影。伴随电影的成熟发展,逐渐将“电影剧”所含之意义合并于现在所称之“电影”

代理与幻/义肢:再考“游戏身体”的具身性意涵————作者:高洋;

摘要:“技术身体”与人体相似,具有实在与虚拟的二重性特征。电子游戏的“身体”由“机器身体”(控制器、显示器等硬件)和“虚拟身体”(镜头身体、化身身体)构成,玩家通过与游戏硬件的持续物理性接触,与游戏角色建立起“代理具身”关系。虚拟现实技术为“技术身体”概念带来更多的复杂性,VR游戏中的玩家通过“幻肢具身”和“义肢具身”两种形式在现象学意义上真正地“进入”到游戏世界中。相较之下,尽管VR电影采用了多样化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领导一行来校调研交流

摘要:<正>~

“很成问题的问题”讨论会综述————作者:陈曦;

摘要:<正>2025年7月15日下午,在本年度暑期档开启前夕,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联合“影视独舌”,力邀七位具有影响力的影评人围绕“面对汹汹舆情,业界怎样应对才能帮到电影”“预售、首映礼、短视频营销还是电影行业的‘正资产’吗”“电影真的是那个‘暴利而不知自省’的行业吗”“观众看电影是要好体感还是好类型”四个议题展开丰富多元的对话。此次参加活动的嘉宾有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武亚军,北京电影学院副教...

从“反玩”游戏到“不可计算”的艺术——亚历山大·加洛韦的技术批判理论研究————作者:王杉;

摘要:亚历山大·加洛韦通过“反玩”与“不可计算”等概念,构建了针对数字媒介与算法文化的理论批判框架,尤其对电子游戏与数字艺术展开了深入分析。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乐观主义浪潮中,加洛韦的视角尤为独特。他从媒介基本的技术逻辑介入,剖析数字媒介内生的权力结构,同时挖掘其中潜藏的抵抗可能。通过揭示玩家对游戏规则的创造性颠覆,以及艺术家对算法逻辑的批判性解构,加洛韦不仅挑战了技术决定论的僵化框架,也为数字时代...

“喜剧圣手”恩斯特·刘别谦影片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23―1949)————作者:张经武;杨航;

摘要:20世纪20年代,德国导演恩斯特·刘别谦的影片在他加入好莱坞后被持续引入中国,以其轻松风趣、诙谐幽默的风格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他也因此被观众冠以“喜剧圣手”的名号。刘别谦的有声电影,尤其是《璇宫艳史》,除了给观众带来单纯的娱乐享受,还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同时也促使中国观众开始将“声音”作为影片欣赏的一大维度。此外,刘别谦的作品还为不断探索的中国电影人带来了学习的范例,一大...

主编的话

摘要:<正>电影研究为什么要关注游戏?具体而言,电子游戏的价值系统与视听叙事的深层联结部分在哪里?仅仅是技术语境带给二者的某些相似之处?比如算法、虚拟、互动、沉浸……本期高洋的文章分析了VR游戏与VR电影的具身感强度,给出了当下现实认知的一种:电影朴素的虚构(拟)性被游戏体感的视动觉在技术上赋予新的叙事可能。如果仅止于此,电影是不是就变成了游戏之一种?毕竟游戏既是对象又是过程,它们不能被当作...

扈强校长在伦敦参加第47届比较戏剧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摘要:<正>~

从“算法知觉”到“动态真实”:智能影像生成的自动机制构型与现象身体实践————作者:张争;

摘要:追溯百余年来影像生成自动机制的构型演进,从机械自动的物质投射到数字合成的虚拟再现,直至对超真拟像的功能崇拜,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传统影像的生成逻辑,依赖“算法知觉”而非物理现实,导致生成内容真实性的经验异化。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从对影像生成自动机制的功能性崇拜逐渐转向对其自主意识的虚妄幻想,进而削弱了人的主体性意志。智能技术对传统自动机制的强化应被视为对人类认知活动的扩展,而非替代。基于梅洛-庞蒂的...

人工智能电影的集成与生成机制研究————作者:郭涵之;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迭代不断提升着电影制作流程的自动化程度。人工智能电影的数据库集成机制以突破性的方式将深度学习算法、大型数据集与影像艺术融为一体。多种算法从拾得影像数据库中快速发掘画面之间的视觉关联,对影像素材进行浏览、筛选、归档和索引,引入动态变化的观看视角和实时构建的“无限叙事”,探索着新型叙事产生的轨迹。与依赖摄影设备、CGI、3D建模等基于现实捕捉与还原的传统影像制作不同,人工智能影像在...

AI合成影像的类存在物生成机制————作者:韩亮;

摘要:在探讨AI合成影像时,类存在物的生成机制不仅是数字技术重构电影物质性的产物,更是商品拜物教在算法时代的拓扑学延续。基于马克思的类存在物理论与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视角,本文尝试揭示AI合成影像如何通过算法中介重塑观众体验,并挖掘其颠覆传统认知框架的批判潜能。具体而言,数据驱动的创作过程使得观众主体性的削弱愈发明显,艺术作品沦为资本运作的附庸。这种现象催生出新的存在论困境,尤其是在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模糊化...

生成式电影:新艺术形式的产生还是传统艺术形式的替代?————作者:薄一航;

摘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出现让科学与艺术再次亲密握手,人工智能生成艺术也由此迈进了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生成式绘画、生成式诗歌、生成式影像以及生成式音乐等生成式艺术形式的出现,生成式电影也脱颖而出。当下,各种“A-to-B”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算法已经可以覆盖到传统电影创作与制作的各个阶段,按照传统电影的创作与制作流程,每一步骤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算法生成实现,进而产生一种新的生成式电影的电影艺术形式。本文...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博士生带教育部项目投稿,一个月收到退稿通知,速度很快,相比其他期刊几个月都没有回信,这点还是没的说。可能是自己文章不符合期刊的胃口,以后有好的文章还会继续投稿

    2024-01-17 20:56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这个刊物应该是电影三大刊中最公平的刊物了,虽然我没有投中过,但我身边有好几位同学都是靠自投中的,最快的从投稿到刊发只用了不到三个月。

    2024-01-03 10:07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23年7月31投稿,9月初退稿,985博士生无项目,无退稿理由,只说没过初审。

    2023-09-05 15:14
  • 带头大哥666

    两个月以后得到信息通过初审。编辑提出了一点修改意见,我改了三分之一的内容。进入了二审,二审结束又又提了一点意见,我又改了三分之一的内容。确实相较于原文有显著的提高,还真不是奉承,编辑老师的水平是真的很高。发刊不易,收获很多。这是一本可以投中的期刊。

    2023-03-16 10:45
  • 带头大哥666

    去年开始此刊也已经变成退稿无动静了,以前不管用还是不用两个月内必有回声,现在直接是石投大海

    2022-02-02 23:56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